当前位置: 首页 > 院长论坛
奋力司法改革 筑牢法治根基
--在全省纪念改革开放40年大会上的发言
作者: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院长 范宣辉  发布时间:2018-12-29 09:59:31 打印 字号: | |
  2018年12月18日,我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感慨国家发展之快,感恩人民生活之美,也必当感知改革开放之必然。今天有幸参加全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心潮澎湃,无比激动。我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法官,也是中国法治进步的见证者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参与者,亲历了司法体制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现象较为普遍,陈旧的理念禁锢了司法的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破除影响司法公正和效率的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号角。2014年12月城西区人民法院被确定为全省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单位,我们时逢历史的机遇,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创造性的推进了工作。实践中以改革司法责任制为抓手,以落实“法官员额制”为切入点,突出员额法官的主体地位,裁判权全部回归员额法官,院庭长不再签发裁判文书,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同时将员额法官从大量审判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保证了员额法官依法履职,使审判权运行更加符合司法规律。整个诉讼活动重构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强力改革队伍结构,实现了员额法官、司法辅助、司法行政三类人员分类管理,加快了组织再造、流程再造、权力下沉,使法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跑出了新时代正义的加速度。司法改革是中国法治建设中一幅强力的风向标,也使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公平正义能实现、可感受。

  司法改革就是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过去城西区人民法院年均收案150余件,人民群众“立案难”“告状难”“诉讼难”,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和“立案登记制”的实现,人民群众新的司法需求日益增多,城西区人民法院年均收案已达到5100余件,真正做到了“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实现了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立案诉讼活动全程实现电子送达,使司法服务融入了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了伟大的时代、历史的变迁。

  以往院庭两级领导主要精力放在管理上,基本不办案,裁判文书层层审批,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我们坚定地破解责任不实的难题,凡领导干部进入员额法官,必须调整岗位,必须带头办案,设定了院庭长、员额法官一体化的质效考评体系,院庭两级领导年均办案量已达100余件,占员额法官年均办案量的40%。与此同时,深化办案监管机制的改革,正确处理好“放权”与“控权”的关系,既做到释放司法能力,又做到监管有力、责权利相统一,全部实行审判权运行清单管理,应用大数据对审判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把精力全部放在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举措上。向改革要公正,让改革出效率,转变对法院审判工作的神秘感,增强司法的透明度。强化审判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实现庭审公开实质化,同步生成录音录像,推进庭审直播,四年来向国家庭审公开网上传直播庭审案件5200余件,在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公布本院生效的裁判文书15000余份。

  司法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审判委员会办案模式的改革,尝试建立了法官专业联席会议制度,细化了主审法官、合议庭、司法辅助人员的岗位责任,让其在改革的轨道上正确行驶。2015年至2018年,城西区人民法院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0%以上,改革的各项功能体系运行成熟,法官的职业尊荣感明显增强,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我们边实践边总结,及时将司法改革的成果转化为司法实践,先后制定了司法改革配套制度15类,为我省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开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唯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驶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快车道,唯有拼搏进取、敢为人先,才能提升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深深的体会到,今天所收获的可喜成果,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我们深知任重而道远,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在公平正义的路上继续奋力前行。

  40年是一个十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几代法院人的汗水和心血,也昭示着只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作为一名与改革开放同命运、共呼吸、同成长的共产党员,深深的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司法改革的征程中再出发,毕生追求司法的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坚定的政治定力,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各项配套措施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青海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服务。
来源:青海法院网
责任编辑:郭顺忠 包志强 李生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