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新闻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青海法院主题征文作品展
作者:湟源县法院  发布时间:2022-10-10 09:40:38 打印 字号: | |

这些年,那些事——我在法院的十年

十载芳华,万里斑斓,古朴村落,百鸟秋蝉,红情绿意,薪火相传,这不是文字中的诗和远方,是我的家乡湟源县。“湟水出金城临羌塞外,东入河。”这座湟水源头有着悠久而灿烂历史的小城承载着我整个童年。北接大山,南依雪山的赤岭,成为汉藏人民友谊的象征。茶马互市,商贸要塞,一盏排灯,从二百年前出发,从丹噶尔古城出发,点亮了湟源人民的代代相传和独具匠心的发展。青山绿水铸就生态引擎,美丽乡村谱写最美画卷,我来寻你,途过千千山,万万水,灯火如明。一城山水留不住青春,一路一品尽显芳华。

灯火可亲,日月悠长,抬眼皆是温柔,食一碗人间烟火,不用说起诗行般的河水,河里的暮光是幸福安详的模样,小城里的炊烟诉说着曲曲柔肠。眼前摊开的一张张泛黄照片中,故乡的发展如屡屡丝线,缝补游子的乡愁,也织就出了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从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土坯房到一排排光鲜亮丽的小楼房是“新村”的代名词,棚户区的改造让百姓实现安居梦,南北环绕、东西辐射,呈现交通网络新格局,民生工程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日月臻品”让乡村振兴加速行进,“小高陵”红色游吸引代代青年寻找祖辈们艰苦奋斗的身影,薪火相传;孩子们在草地上欢歌笑语,妇女们说说笑笑围着锅台生火煮肉,赏绿水青山,话岁月静好,“浪河滩”文化是生活幸福美满的故乡人对这片土地执着的爱。人工智能热闹在家中,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第一次用智能手机与远在甘肃的哥哥通电话视频的奶奶对这个手掌大的小东西可以看着聊天的好奇,像小孩子得到了新奇的玩具一样,她憨憨地把智能手机比喻为“可以聊天的小电视”。春与秋其代序,家乡的发展在时光更迭中尽显芳华。

初夏,绿意盎然,老人们在树荫下话时光,年轻妇女们三五成群打卡拍照记录着岁月静好。维护社会稳定、守护万家安宁的法院也在时光中悄然巨变,在斗转星移的变迁中,法院人掌灯前行。回首十年,冬冷夏热的审判庭小到伸手就能触碰,老式摄像机支起的庭审录像记录着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抢全院仅有的两间审判庭就像激烈角逐的百米冲刺,冬天透风的“落地式飘窗”和食堂门口摆好的小板凳成就的一方饱腹天地,是老法院人走过十年岁月的见证。

树荫掩映的道路上,灰色砖墙围起的院落静谧而安详,高悬的国徽庄严而神圣,池汉村903号,如今的湟源法院。初夏的晨曦洒满了院落,从四面八方匆忙赶来的工作人员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也是不平凡的一天,法院集中执行行动案款兑现大会现场,在镜头前的张大爷显得格外紧张,来回搓着双手,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一直对身边的工友说 “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要上电视了呢”。当面对记者问到法院要回老板欠付他多年的劳务工资的感想时,张大爷的眼泪倾盆而出,“五年了,我终于等到了,共产党好,法院好,为我们老百姓办了大好事”,一口纯朴的乡音道尽了讨薪路的辛酸和拿到“血汗钱”的喜悦。十年来,“老赖”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限制高消费,限制乘坐高铁、飞机,一纸判决不再只是一张白纸,执行联动让“老赖”无处遁形。

从建设西路29号到池汉村903号,见证了湟源法院走过的又一个十年历程。诉讼服务大厅的自助打印区、自助饮水等区域便民高效;液晶显示屏播放的网上立案流程和一旁摆放的自助立案机相得益彰。一网解纷、一网通办的“一站式”诉讼服务这条路走的艰难而又坚定,只为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移动微法院、云端法庭这些出现的新名词让时间与空间壁垒瞬间消除,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用手机立案、参与庭审,双方不用碰面也能“握手言和”,让诉讼服务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题人,人民是阅卷人。立案登记制、司法公开、基本解决执行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十年法院人走过的每一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艰辛与发展同在,是法院在公正之路上蜕变的十年。

十年前怀揣着对法律的热爱和向往,走上了主持公平正义法院人的生涯,走在前辈们走过的这条路,听着他们的故事,从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只为化解纠纷到审判台上拨开迷雾维护正义,看着他们用娴熟的文笔,饱蘸岁月的墨汁,一气呵成写出的“为法律的岁月”。

十年中我们茁壮成长,可卷起的裤管还是没放下,前辈走的山村小路我们走的更加坚定,面对面的“人情味”依然留下温度,呕沥心血,守土卫法,化身大白在疫情防控时和衣而眠,枕戈待旦。

未来还有很多个十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奋斗为桨,以担当为帆,让法徽在尚法崇德中抚摸心跳,秉公办案再话时代春秋。(湟源法院 张晓琴)

 
来源:青海法院网
责任编辑:李生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