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青藏高原大地苍茫,万籁俱寂。在青海省东部的一座小村庄,一件为民讨薪的暖心事正在发生。
“喂,你现在出发了没,到哪儿了?”刚刚调解完一起离婚案件的法官冯玉萍,再一次拨通了某建筑劳务公司负责人的电话。
冯玉萍是互助县人民法院台子法庭新入额的法官,年关将至,涉农民工工资案件不断增多,成为了她最大的“心病”。
连日来,冯玉萍已经数不清给被告打了多少通电话,只要一想到33名农民工等着拿到工资回家过年,冯玉萍便又拿起电话,反复确认被告能否如约到庭。
清晨的暖阳透过办公室窗户洒在她的侧脸上,增添了些许的坚毅和温柔。
就等拿到钱 好回家过年
“辛苦工作一年,全家老小就指望着这点钱过年,可工资却迟迟拿不到手里,不是让等一等,就是只给结算单。”这让任某等三十多名农民工苦恼不已。
2021年8月,任某等三十多名农民工到台州某建筑劳务公司承包的位于互助县台子乡加西高速项目部的工地务工,从事钢筋工、吊车操作、小工等工作。务工结束后,被告给付了部分工资,可直至工程彻底完工,剩余工资缺一直未给付,仅由财务人员出具了结算单,载明任某等人剩余工资总额,并承诺于2022年9月1日前发放完毕,后来一直未给付。
“我们就想着等拿到了钱,好回家过年,给一家老小也有个交代啊!”无奈之下,任某等人于2023年1月3日起,陆续到法院起诉讨薪。
苦口婆心 只为案件顺利开庭
随后,案件交由法庭负责人陈文桂、法官冯玉萍共同处理。
了解案情后,陈文桂和冯玉萍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联系该公司负责人,并通过微信进行多次沟通。
经过前期沟通,法官确定于1月9日开庭。可结果到了开庭日,大家等了一整天,被告都没有出现。
看着满怀期待到庭应诉的原告一个个失落地走出法庭,法官心里五味杂陈,只能再次联系被告,要其务必于1月10日到庭。
因任某等人处在各地,有本地人员,也有外县、外省人员,害怕被告再一次玩儿“失踪”,让原告白跑一趟,法官只能在开庭当天不停地电话催促被告到庭,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9号没来,今天再不来,我们就交代不了了。”冯玉萍说道。
当透过窗户看见被告姗姗来迟的身影,法官的心总算落了地,急忙让书记员通知家住附近的原告到庭,而对于路途遥远无法到庭的省外人员,指导其操作“青海移动微法院”进行线上操作。
不一会儿,法庭的小院儿里围满了人。法庭干警集体上阵,一边指导原告网上立案,一边主持调解。因双方情绪波动较大,法官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进行调解。
一开始,被告表示总发包方未全部给清工程款,自己资金周转困难,双方迟迟未能达成合意,法官从情理法多角度入手,耐心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引导其换位思考,体谅农民工赚钱不易。同时,向其阐明利害关系,告知其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最终,经过一番努力,双方达成调解合意,被告方承诺于2023年1月 16日前给付任某等人劳务工资60万元,剩余42万元于2023年3月31日前给付。
下午7时许,冬日的高原已迎来黑夜,完成了一天工作的陈文桂和冯玉萍瘫坐在沙发上长舒了一口气。细细算来,仅这一天,陈文桂和冯玉萍两人共处理了40件案件。
农民工拿到工资 比我自己发工资还开心
一份薪水,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生活保障和希望。而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农民工来说,工资更是足以慰藉一家老小的最好的“年货”。
转眼间,双方约定的给付期限到了,被告能不能按时转账、会不会如约给付,再一次成为压在法官心里的石头。冯玉萍只能一遍遍催促被告按时转账,一遍遍向院财务查询是否到账。
当收到财务发送的转账到账截图时,一声“耶”从冯玉萍的嘴里脱口而出,“那一刻,比我自己的工资到账还开心。”她说。
1月18日一早,法庭的小院里再一次围满了人。
“谢谢你们!今天拿到钱,我总算可以去办年货了!”办完领款手续的任某脸上浮现了笑容,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他的感激。
至此,这33起涉农民工工资纠纷得以顺利调解执结,从立案到执行完毕仅用时16天。
星光不负赶路人
当完成案件所有的工作,法庭干警整理好卷宗,一抬头已是夜里两点多,点点星光闪烁,安静地记录着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
“这几天真是太累了。”
“我也能安心过年了,这个案子结不了,我也放不下心。”
“这段时间辛苦大家了,再坚持两天就过年了,大家好好休息一下。”
回家的车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车头微弱的灯光照着崎岖的乡间小路,一路的颠簸仿佛他们的工作一般,有奔波的辛苦,也有收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