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坚持以诉前调解为抓手,深耕源头治理“责任田”,相继建立了“理”法官驿站、老法官调解室等基层调解组织,凭借法官自身对民情、行业规则的熟稔,拉近与当事人距离,促进矛盾纠纷的圆满解决。
踏入平安区人民法院老法官调解室,静谧氛围与凝重气息扑面而来,一场没有硝烟的矛盾“攻坚战”正在悄然上演,调解员们置身其中,如沉稳舵手,引领纠纷之舟驶向和解港湾。
此刻,老法官李秀英正处理一桩棘手的校园安全纠纷矛盾。双方当事人对坐两旁,争相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不久前,本地一所学校内学生小丽在校园内被同学小军推搡摔倒,导致鼻骨骨折。治疗费用、责任认定分歧,瞬间让两个家庭剑拔弩张,学校也被卷入风波。小丽家属将小军及其监护人和该校诉至法院,要求“给说法”。
调解伊始,小丽的父母满脸焦急与愤怒,痛斥对方孩子调皮,指责学校监管失职,要求立刻赔付医药费、营养费,声泪俱下中满是对孩子受伤的心疼;涉事同学小军父母则满脸委屈,辩称孩子玩耍无意,不该担全责,且学校场地管理、课间秩序维护不力才是主因,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争吵声此起彼伏。
“大家先静一静,孩子受伤咱们都心疼,可一直争吵解决不了问题,咱们按法律、摆事实。”经验丰富的老法官李秀英迅速控场,沉稳说道。
一语落地,纷争稍歇。李秀英法官精准梳理案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相关条文,点明未成年人侵权,监护人担责;又结合校园安全法规,剖析学校安全保障义务细节,厘清三方大致责任框架。
调解中,李法官“对症下药”,劝小军父母正视自家孩子过错,虽非恶意,但致伤就得承担部分赔偿;向学校严肃指出安保漏洞,督促完善制度、加强巡视;安抚小丽父母,告知法律保障权益,过激要求于理不合。同时,老法官讲起往昔校园纠纷调解案例,晓以利害,劝各方换位思考。
在李法官耐心地劝解下,调解室内从最初的剑拔弩张逐渐平静下来,三方当事人开始平心静气地协调事情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一幕,自平安区人民法院老法官调解室成立后几乎每天都会发生。
平安区人民法院老法官调解室成立于2023年,目前共有3名退休法官,这些老法官堪称法院“瑰宝”,历经民事、刑事、行政各类案件锤炼,熟谙法条更迭、深谙裁判要旨。面对复杂家庭财产纷争,能迅速梳理房产购置、遗嘱效力关键节点;处理合同纠纷时,精准定位违约条款陷阱、赔偿计算依据,法律条文信手拈来,为调解方案筑牢坚实法理根基,让当事人折服于专业权威。
相较于庭审威严,老法官调解更似老友间促膝长谈。他们收起法槌,换上亲和笑容,耐心倾听当事人哭诉委屈、宣泄愤怒,递上热茶、递纸巾的小动作,悄然化解抵触情绪。
大量邻里、家事、小额债务纠纷在此化解,法院立案数、庭审压力锐减,司法资源得以精准投放到重大复杂案件;社区氛围因纠纷消弭重归和睦,群众口口相传,法治信仰于市井烟火中生根发芽,彰显基层治理“微力量”,筑牢社会和谐“第一道防线”。
“老法官既有耐心又专业,把所有问题剖析得清清楚楚,不用开庭就把矛盾纠纷解决了,我们也挺省心。”在退休法官调解室,当事人有感而发。
“我们在法院工作了一辈子,舍不得离开这个大家庭。能够有机会继续参与法院诉前调解工作,发挥余热很有价值。”退休法官高素琴说。
老法官调解室仅是平安区人民法院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动源头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平安区人民法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与组织协调,制定《法官和法官助理推进“三进”工作活动方案》等文件,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全院法官和法官助理分成多个工作小组,与村两委、派出所、司法所、妇联等基层组织建立联系,凝聚多元解纷合力,共同做好源头治理工作。
同时,不断构建多元解纷联动机制,完善“法院+劳动监察大队”“法院+金融机构”“法院+公安局交警大队”等联动解纷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律师调解、行业调解、专业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形成合作互助、多元便捷的矛盾纠纷调处模式。
将全区7家司法所、8家综治中心等纳入人民调解平台,与8家单位建立“总对总”多元解纷机制,拓宽诉调对接范围。并以人民法庭为支撑点,与属地乡镇横向拓展对接,形成点线面立体化解纷格局,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截至2024年12月4日,平安区人民法院新收民事案件2033件,诉前调解成功1481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42.15%。